好人的力量是潜移默化
它融入城市的血液
转化为城市的品格
好人的力量是润物无声
它承载着城市精神
凝聚着城市的正能量!
为深化“爱心之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树道德典型,弘扬传统美德,打造“江门好人”选树学活动常态化工作品牌。6月10日下午,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明办在台山举办江门市2019年第四季度“江门好人”发布会暨现场交流活动。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江门市文明办主任招文娟,台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罗海华出席发布会,并为“江门好人”“江门新时代好少年”颁奖。


△领导嘉宾为“江门好人”颁发证书。


△领导嘉宾为江门市“新时代好少年”代表颁发证书。
分享“好人”故事 传递道德正能量
发布会现场,通过播放事迹短片、致敬词、主持人现场采访及文艺作品表演等形式讲述了一个个“江门好人”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诠释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道德之美,展示了“江门好人”的崇高精神。
第一篇章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江门好人”梅勇年接受访谈
第二篇章 《见义勇为》


△见义勇为“江门好人”吴汉勇接受访谈
第三篇章 江门“新时代好少年”


△江门“新时代好少年”伍明慧接受访谈
“江门好人”的事迹虽不惊天动地,但足以感动众人。现场闪烁的灯光、此起彼伏的掌声、至真至情的泪水,交织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镌刻在众人心中。虽然没有炫丽的舞台、繁华的阵容,但是台山广东音乐团的演奏喜庆暖人,原创抗疫歌曲的激昂奋进,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与爱的传递。

△广东音乐小合奏《娱乐升平》——台山广东音乐团

△台山原创抗疫歌曲《共产党人》

△台山原创抗疫歌曲《为爱坚守》
本次活动还通过掌上台山APP、“百峰网”微信公众号进行网络现场直播,网友在直播间频频为好人点赞!

2019年第四季度“江门好人” 事迹简介
助人为乐

陈艳芳,女,1940年出生,鹤山市桃源镇三富村村民。
陈艳芳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连续6年在鹤山市桃源镇三富村邻里互助会开设的开心饭堂担任大厨。陈艳芳已坚守岗位6年9个月,目前为12位长者服务,最多时达18位。饭堂里的报表详细记录了该村邻里互助会开心饭堂的点点滴滴:年均开餐357天,开餐总次数超过4500次,累计服务超过6万人次。每天上午11点半和下午5点半,陈艳芳都准时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准备好热腾腾的饭菜,还每天坚持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家。她让开心饭堂成为老人们的第二个家,每天看到大家都爱吃自己做的饭菜,陈艳芳都感到非常高兴。陈艳芳日复一日的为老人们精心准备菜肴,她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的善举中。陈艳芳默默地奉献着,为村里的老人们带来爽朗的笑声,带来热腾腾的饭菜,带来细致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梅勇年,男,1980年出生,台山市端芬镇自来水厂员工。
一次偶然的机会,梅勇年成为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那是在参加单位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市红十字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向他介绍造血干细胞知识,已献全血11次的梅勇年得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病,便毫无犹豫地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样。但干细胞的配型几率只有几万分之一或几十万分之一,留了血样不等于成功捐献。2019年10月27日,梅勇年经高分辨采集血样、体检合格后,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他毅然克服一切困难,奔赴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2019年12月16日,梅勇年顺利捐献285毫升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成为台山市第3位,江门市第16位,省第813位,全国第9287位成功捐献者,也是江门首例捐献到境外的成功捐献者。
见义勇为

吴汉勇,男,1978年生,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法警。
2019年10月6日晚上10时许,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门外突然一声巨响,正在单位值班的吴汉勇第一时间冲出门外,看到篁庄大道一地的护栏碎片和正在逃逸的车辆背影。他意识到,道路的护栏被撞坏了,这可是个重大安全隐患,当即向法警支队副队长何健荣电话汇报情况和拨打110报警,并冒雨在黑夜中清理路障。
突然,吴汉勇身后又一声巨响,转身发现一名骑摩托车驾驶员不慎摔倒在护栏碎片堆中,头部血流不止且意识不清。“救人要紧”,吴汉勇火速组织值班保安,一边立即将受伤驾驶员转移到安全位置,进行止血等急救措施。一边指挥交通秩序,维护现场交通,在损坏的道路护栏旁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直到交警到达。由于吴汉勇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救人于危急,摩托车驾驶员得以安全脱险,充分展现了“法院人”形象,传递了满满的社会正能量。

谭嘉俊,男,1991年出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门蓬江区分公司白石营销服务中心客户经理。
2019年11月7日上午9时,在白石洋边里一条长满水草的沟渠中传来奇怪的声音。当时,谭嘉俊正在前往某客户家中的路上,意识到不对劲的他循声查看,发现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仰卧在沟渠中。没有多作思考,立即甩掉工具包,顾不上脱鞋,他三步并作两步穿过水草,顺着渠坡,跳进了水里。
渠底满是淤泥,并散发着难闻的臭味。谭嘉俊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当时,落水的老人整个人横倒在臭水沟里,头上满是淤泥,身体被冻得很僵硬,动弹不得。发现该情况,他与同事马上联系医生和消防员,同时将老人从水里扶起,并陪着老人等待医疗救援。后来,谭嘉俊才得知老人患有中风偏瘫,如果当时不施以援手,后果不堪设想。
敬业奉献

戴志强,男,1983年出生,江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室副主任。
戴志强同志是江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室的一名技术专家。自2012年1月开始从测试室转入自动室工作,是江门市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方面的行家里手。日复一日,他埋头在市内大气自动监测站及水质自动监测站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工作中,并对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细致的汇总、整理、分析、上报,为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14年,他主导编写了江门市大气重污染应急监测预警实施细则,为落实完成《广东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2014-2017年)的江门市相关工作目标提供技术支撑。2015年,他主动与气象台建立了空气质量预报会商机制,建设江门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平台。2016年至2017年他多次编写《江门市区大气重污染过程及分析报告》及《江门市空气质量分析报告》等相关技术报告,向江门市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供及时有效的空气质量分析数据,为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为进一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至2019年,他参与了江门市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促进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多年来他辛勤工作、敬业奉献,多次受到省级表彰,五次被评为省水质自动监测工作先进个人。
周登灵,男,1991年出生,海鸿电气有限公司驻印度合资公司工程师。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周登灵被选作公司技术代表,派驻印度合资公司推行节能环保立体卷铁心技术和立体卷铁心产品,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示中国工人风采。
在异国他乡,周登灵负责投标、方案计算、图纸设计、图纸审核、制定工艺标准,兼顾解决各种车间生产问题。为保证高质量完成任务,经常加班,好几年的春节他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成功带动了印度合资公司的本地工人提升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公司超过100个设计的立体卷铁心产品通过印度相关实验标准验证,实现了生产本土化,充分发挥了立体卷铁心变压器的技术优势,为立体卷铁心技术在国际舞台插上了一面来自中国的旗帜。
在印度工作的这几年,周登灵的身影总是穿梭于各个车间,经常与当地工人探讨解决各种问题,在同事看来,技术上有不懂的时候,找他都能得到解答;生产出现问题的时候,找他都能得到解决,他给印度同事留下了友好、勤奋、能解决问题的“中国工程师”形象。

黄新瑜,女,1972年出生,江门市新会区会城伦文钜小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29年。
2018年8月,黄新瑜老师响应中央号召,远赴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小学援疆支教。她在受援学校负责数学教研工作,是全校数学老师的教学导师。工作中她积极发挥广东援疆教师“传、帮、带”作用,想方设法、循序渐进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带领指导年青教师进行试教,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组织开展“同课同构”课堂教学教研活动,提高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比赛,培养教学骨干。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数学专业素养,黄老师还进行了十多次的小学数学知识讲座,开展“如何进行二次备课”等多个专题讲座,努力为学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黄新瑜老师2019年3月被评为“广东省2018优秀援藏援疆支教教师”;2019年8月被授予“新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19年9月被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教科局授予“师德之星”称号。
诚实守信

郑祖生,男,1971年出生,江门市酒类行业协会会长。
22年前,郑祖生从潮汕大地来到江门,凭借着身上那股拼搏精神,以及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在五邑侨乡大地慢慢站稳脚跟,靠诚实守信把“生达行”这个品牌打造成行业翘楚,连续5年获得江门市税务局颁发“A级纳税人”称号。
作为江门市酒类行业协会会长,他带领整个酒类行业协会以诚实守信经营为根本,开展行内“酒类诚信经营示范单位”评选授牌、真假酒辨别活动等,有效促进了江门市酒类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担任会长5年来,郑祖生为打造江门放心酒市场而倾力奉献,将默默无名的江门市酒类行业协会建设成为行业组织的一面旗帜。
孝老爱亲

梁如钦,男,1953年出生,开平市大沙镇沃富富食二村村民。
梁如钦1978年退伍复员回家,看到同村孤寡老人梁天宜一直未婚,无儿无女,视力残疾,便与妻子梁东祥商量将老人接回家住,义务赡养,无微不至地照顾,不求回报。梁天宜身体较差,每次生病,梁如钦夫妇就带他去看医生;老人没有工作能力,家里一贫如洗,甚至连床铺被褥都没有,梁如钦夫妇为其添置了生活用品;老人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在政府的资助下,梁如钦帮老人把房子盖好,资金不够就自掏腰包垫上,让老人住有所居。虽然与梁天宜没有血缘关系,但梁如钦夫妇和子孙都将老人视为一家人,儿女经常给钱给老人买东西,并教育小孩子管老人叫“阿公”,让单身几十年的梁天宜享尽“儿孙福”。
梁如钦梁东祥伉俪继承了老一辈的善良和爱心,四十年如一日地照顾非亲非故的同村五保老人梁天宜,这种不是亲情却超越亲情的关怀,赢得了村民的高度盛赞。

李雪云,女,1970年出生,台山市冲蒌镇竹湖村村民。
厄运面前,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坚强。台山市冲蒌镇竹湖村有这样一位妇女,在家婆中风瘫痪、丈夫和家公相继被病魔夺去生命等一连串的家庭变故下,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为破碎的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
2002年,李雪云从广西嫁到台山市冲蒌镇竹湖月湖村,成为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8年,家婆不幸中风瘫痪,李雪云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婆的责任。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噩耗落到了李雪云身上,她的丈夫因病离世,家庭的经济重担落到了李雪云身上。后来,家公也因病去世,李雪云独自一人承担起照顾瘫痪的家婆和养育一双儿女的重担。在厄运面前,李雪云咬牙坚持着,克服重重困难,用打工的微薄薪酬支撑家庭生活,即使每天下班回到家已经疲惫不堪,但她却仍坚持给两个孩子检查作业、讲故事,给家婆清洗身体、上药、翻身。她默默无言操持着这个家,用柔弱的肩膀诠释了孝媳、贤妻和慈母的大爱情怀。
定格温暖的瞬间,汲取前进的力量,“江门好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道德的定义,人情的温度,通过一件件普通的小事,如星火燎原般带动整个社会向上向善,在八百里瀚海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为全市新一轮振兴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江门好人”的点点星光也将永驻人心。
